机关党员走下去 乡贤知仕请进来 接边支部抱成团
贵州石阡:把党建做成社会治理重要轴承
本站讯 作为少数民族人口居多、居民民族类别复杂的县级行政单位,贵州石阡面临既要生态发展,又要和谐稳定的双重任务。近年来,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有效参与社会治 理的新模式,以“3+2”联动为构架,树立开放包容的服务理念,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带领发展、带动团结、带出和谐的先锋作用。
政策懂不懂,机关党员上门说
“他们都说我父亲的合医能全报,为什么没有全报?”去年5月,汤山镇一名在广州务工群众在邻居的电话怂恿下,特意回村讨个说法。尽管按政策解释说服,但在 村里造成了不良影响。事后包村领导解释,由于镇村人力有限,导致群众对政策的理解含糊,因为错误理解政策导致的群众上门事件时有发 生。
乡镇和村两级干部体量有限,政策讲解就只能停留在群众会集中讲解的层面上,群众对政策法规理解含糊,成为社会治理的一个死角。
针对社区,该县开展“机关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下网格”专项服务活动,选派县直机关党员定期到社区为群众开展政策咨询服务。县人民法院在社区开设“周一普 法课堂”深受社区群众喜爱,除周一外,党员法官还要到空巢老人、暂住人口等特殊人群家中上门讲解政策法规,有效控制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不稳定因素。针对 农村,该县以“万名干部结穷亲”机关党员为主体,实施“群众素质教育提升工程”。分村民小组、村级党员、特困人群等类别,按每月、每周开展政策法规宣讲, 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风民俗等内容列入宣讲课程,与乡镇、村形成三级联宣、三级联调的联动体系。
县直机关+村(社区)联动宣讲格局形成,在思想意识领域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带动作用,扩大了政策法规沉底。目前,各级党员开展政策宣讲4637场次,上门服务宣讲671次,有效降低群众上门事件78%。
决议通不通,乡贤知仕忙把关
当了十多年村干部的安康认为,农村矛盾纠纷调解的突破口还在于德高望重的村民。他说,如果老人都“捂嘴巴”,那么,干部肯定要“跑断腿”。
如何让老人“动嘴巴”,正面引导乡贤发挥意见领袖作用?该县以支部开展爱老敬老活动为契机,广泛发动乡贤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邀请乡贤列席村支两委重要会 议,并赋予他们重大决策建议权;建立村干部联络乡贤制度,由一名村干部定岗联络一名乡贤,定期传达学习各级政策、法规、精神;在调解矛盾纠纷过程中,由村 干部和乡贤组成工作组,协同化解矛盾纠纷;赋予乡贤村风民俗监督权,对出现不良风气由乡贤向村党支部书记直接汇报,由乡贤和村两委共同整治。
在此基础上,该县还把培育新乡贤纳入村党支部议事日程。“重点把以前的‘钉子户’培养成支持工作的‘知名人士’。”河坝场乡党委书记唐胜辉介绍,通过发动 村两委定期到思想意见较大的村民家中走访慰问、帮干农活、摆龙门阵,动员他们参与到村一般性事务和调解矛盾纠纷中来,并发挥积极引导作用,有效提升了15 个村治理水平。
“通过村两委+乡贤知仕的乡村治理模式,一方面降低了村级社会治理成本,另一方面扩大了村级民主参与面,在农村和谐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县委常委, 组织部部长敖华介绍,下一步将探索组建“乡贤知仕会”,以村级聘请的方式扩大乡贤知仕参与农村社会治理覆盖面,彻底化解村两委“单兵治理”和“对立治理” 的尴尬局势。
矛盾服不服,接边支部来会审
前些年,抢烟事件、推车事件、倒农作物事件在接边地区屡见不鲜,尤其在跨县交界村,任何一件小事都可能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接边地区社会治理形势极为严峻。
如何强化接边地区社会治理水平,降低矛盾纠纷事件发生率?以河坝场乡为试点,在全市范围内开启了“接边支部联建”的先河。接边两村通过建立联合党支部,共 同签署《社会治安联合管理条例》,联合开展两村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并在接壤村民组设置联调岗,聘请驻村安保人员长期蹲守值班,有效控制了因地域、文化、民 族差异产生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同时,定期开展联合组织生活,集中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精准扶贫“1+10”文件精神,加强两地党员思想交流, 为促进两地携手治理、同心发展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按照接片产业的地理因素,组建起产业联合党支部。五德镇与岑巩县客楼乡依托两地精品水果产业园区,组建联合党支部,双方共同出资建设基础设施,共同探讨发展思路,对产业园区共同管护,提高了产业发展集约化水平,驳得两地果农支持。
“集镇城镇化,农村网格化,接边地区的社会治理可能就会呈现边缘化。”敖华介绍,通过支部+支部的治理模式,集结接边支部双方力量,把接边地区建设成保障 团结稳定的第三极。目前,通过机关+支部,村两委+乡贤知仕,支部+支部的“3+2”模式,已经实现基层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全覆盖,形成党员参与社会治 理,支部专心谋划集体发展的大好态势。
(作者:罗立军 作者单位:中共石阡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