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 讯 广州目前已建有约50个社区应急救援服务站,但有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应急服务站大门紧闭,而且有不少市民“蒙查查”,不知该服务站为何物,广州应急服务站遇冷成为普遍的现象。(1月11日,《羊城晚报》)
好 心好意、辛辛苦苦建起来的公益应急服务设施,竟然变成徒有其表、没有其实的“废物”。虽说应急站承担着防灾减灾、科普、便民服务三项职能,可在实际运用过 程中,这些职能要么没人去履行,要么民众全然不知晓。可见,应急服务站在诸多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笔者认为要用民意为其“升温”。
对于应急服务站是否该建,又该如何来建,要听听民意。作为应急服务站,建设一个所需资金约为10万元,而目前广州已经建成了50个,这样算下来,已经投入了近500万元的资金,还不包括后续的管理和支出。而对于这么多的资金和项目投入,在建设之前,是否认真调查过民意,有没有听听群众的呼声?倘若充分调查论证、认真听取了民意,恐怕民众不会对这么一个利好工程在使用上全然不知。
在如何运行,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方面,要听听民意。既然已经建成50个 应急服务站,那么,就应该切实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切实解决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难事和难题。在提供服务上,不妨走家入户,排查、列举出居民亟需政府部 门解决的具体困难和实际问题清单,如果能通过应急服务站层面解决的,就应该配齐、配强,提高群众与服务站之间“互动”的热情,提高服务站的便民功能。
至于是否再建3000个应急服务站,笔者持反对意见。一方面,3000个应急服务站按每个需要10万元来算,共需要3亿元左右的资金,这个绝不是一个小数目,应该慎行。另一方面,从目前已经建成的应急服务站运行效果上来看,确实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效,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么,接下来应该是如何将这50个已经建成的服务站“激活”,而不是盲目地扩大项目和投入。倘若作为试点的应急服务 站在经过诸多努力后,还是发挥不出应有的功效,群众并不十分赞同其存在,那么,就不是再建多少个服务站的“事儿”,而是如何拆除已经建好的服务站的“理儿”。
由此观之,应急服务站“遇冷”,应该听听民意,应该用民意为其“升温”,而不是“闭门造车”式的想当然。
(四川北川组织部 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