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焦点观察 > 评论研究 > 内容

与国际惯例接轨 培育高素质人才

时间:2015-11-19 20:28 点击:

     与国际惯例接轨 培育高素质人才
     ——我国教书育人方式与发达国家之比较
                 ■李梦洄
    教育方式与国际惯例接轨,培育高素质人才,是我国当前教书育人需要改进和探索的重要课题,更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莘莘学子提出的“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激励广大青年学生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以学习为己任,适应形势发展新需求的重要导向。今年二月份,笔者有幸来到美国参访,通过十来 天对哈佛、麻省理工、哥伦比亚等大学的参访以及和各名校学生的交流,让我对美国的学生及他们所受的教育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直以来,人们狂热追求名校,将 孩子能够上哈佛、耶鲁这种名校视为无上的荣耀,但笔者在参访中却能够清晰的感受到,我们的莘莘学子与这些名校的学生相比差异十分明显,特别中美教育理念的 差异决定了所受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同,也就决定了所受教育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不同。
    一、“学”、“悟”结合,拓宽知识覆盖面
    谈到中美教育的差异,笔者到美国之后感受到的最明显一点就是学生“学”与“悟”的不同。简单来说,即中国学生“学多悟少”,美国学生“学少悟多”。
    众说周知,中国学生求学之辛苦无与能比,特别是知识学习和记背量之大,基本占居整个学生时代。一直以来,中国学生取得优秀成绩的方法是记忆老师灌输的或者 专家提供的大量资料。而美国学生的情况截然不同,在和麻省理工学生的交谈中笔者了解到,他们从小学起就不需要去熟记课本或者老师讲授的知识点,对他们而 言,重要的是能够找到需要的材料,并能分析、归纳、总结这些资料,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从这种知识内化的差异可以发现,中国的教育,大部分仍旧是重视对固有知识的传承和掌握。近年来,尽管国内基础教育的改革一直在进行,素质教育也一直在推 行,但除了北上广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城市外,在中国的很多地区,仍旧是将中、高考作为检测学生学业成绩的唯一手段和升入上一级学校的重要参考。因此, 教师所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让孩子掌握这些知识,并通过作业和考试来加以强化。学生也就专心于记背这些诗词文章,破解无数理科难题,而很少去思考、 去感悟现有知识体系以外的东西,将老祖宗留下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抛到了九霄云外。
    反观美国,作为一个只拥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移民国家,在这个大熔炉里面,各个民族、各色人种、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包容,造就了追求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哈佛的 一名大三女生告诉我,虽然她们从小没有被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她们学习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十分注重引导他们独立地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将目光投向课堂外那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中。
    二、“知”“行”结合,开辟发展新天地
    除却学习的知识,中美教育直接体现在学生身上的另外一点便是“知”与“行”的差异。明朝王守仁曾说过“知行合一”,即知识应该与实践相互统一。然而在现在 的教育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很多中国学生尽管知识掌握的足够多,却在自己的一言一行方面不甚留意。但在美国,无论是在学术氛围浓厚的波士顿亦或是人口集 中的新泽西,无论是我与学生交谈或者向街上的陌生人问路,所有人的行为都十分礼貌得体。
    下面这一幕发生在哈佛校园里,当时我正在街边人行道上等人,看到马路对面一位推着婴儿车的女士想要过马路。虽然此时是红灯,但由于前一天的暴雪导致路口积 雪堆积成了小山丘,婴儿车根本无法推过。这时一位正在等红灯的司机从自己的车里下来,跑到路边帮助妇女从婴儿车里抱出孩子,并抬着婴儿车护送她们过完马 路,才回到自己车中。尽管这并不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或许对于他们来说习以为常,但却让我的灵魂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在中国,你很难看到如此有人文关怀的 场景,也体会不到所有司机在很远就给你让路的感觉,这些都是教育内化之后所外化出来的行为习惯,这不属于知识的范畴,而是一个受教育人素质的体现,实现了 真正的知行合一。
    在中国,如今一个现象日趋流行,很多家长不再是晒房子、晒车子,而是晒起了孩子。成人之间炫耀的除了显性的财富资本,还有孩子的未来这个隐性教育资本,比 如孩子进了哪所省重点、上了哪些辅导班、获得了哪些奖状等等。然而很多家长在费尽心力给孩子创造这些优秀资源的同时,却没有想过孩子究竟离哈佛、麻省理工 这些传统名校到底有多远,我们教育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与国际惯例接轨,向发达国家高等学府看齐,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培育子女思维,在学与悟、知与行上下功夫,才能培育出一流的人才,我们这个国家乃至整个民族才更有希望。(作者单位:湖北宜昌市第一高级中学剑桥国际中心)
责任编辑:关涛

相关文章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刊登广告 | 招贤纳士 | 人员查询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 申请记者
  • 中国焦点新闻网(http://www.jdxwwcn.com) © 2012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中国焦点新闻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新闻投稿或提供线索邮箱:zgjdxw@sohu.com QQ留言:905491912
    本站北京热线电话:(010) 60204100 监督电话:13045201998
    Power by DedeCms
  • 互联网备案许可证:京ICP备120174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