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创新思路全力激发后进群体脱贫致富
在同步小康创建中,碧江区广大群众始终保持良好的精、气、神,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但也存在这样一个后进群体,他们有的主观思想懒 惰,有劳动能力却不愿劳动,“等、靠、要”思想严重,寄希望于救济度日;有的因生活中的不如意消极懈怠,生活变得迷茫。后进群体是贫困群体中的特殊群体, 是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这个群体能否如期脱贫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此,碧江区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小康一个群体也不能少的 要求,创新思路,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有效激发了后进群体的活力,促进了他们精准脱贫。目前,该区已被认定为同步小康创建达标县(区)。
思想引导 激发内生动力
思路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从根本上说,后进群体主要是思想上落后、自己放弃了自己,才会有行动的懒散,而行动上的懒散又会导致思想的松懈和麻木,长此 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激发后进群体,必须先激活其思想,转变其观念,扭转其意识,激发其内生动力,变“被动扶贫”为“我要脱贫”,最终才能使他们 实现“活得有尊严、同步奔小康”的美好愿景。
一方面,该区以点带面,注重精准引导。结合干部驻村、“两个遍访”等,对后进群体进行精准识别,并针对其实际情况,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 育,促进其转变观念。另一方面,该区点面结合,注重氛围营造。开展“道德讲堂”2000余场,组织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模范”进行宣 讲,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真正使后进群体受到教育和启发。广泛开展“明礼知耻·崇德向善”主题实践活动,举办 “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专题讲座,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营造了“勤劳光荣、懒惰可耻” 的浓厚氛围。
完善机制 堵住政策漏洞
制度漏洞是造成政策“养懒汉”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激发后进群体,要敢于釜底抽薪、断其“退路”,落实好贫困户退出机制,完善激励惩戒机制,下决心铲除有能力劳动但不劳动者的温床,让“干”成为后进群体的唯一选择、最好出路。
该区首先是完善惠民政策落实机制,消除了有劳动能力但不愿劳动的后进群众“不劳而获”的幻想。如在社会保障方面,实行阳光低保,明确由民政、工商、税务和 人社等部门严格搞好低保对象的信息比对,扎实做好入户调查和核查,实行全程公开,及时剔除不符合条件的对象,3年来累计取消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 7071户。再是建立激励机制,探索设立“村级产业发展激励基金”,为有想法无门路的贫困户畅通出路,对经教育引导后想干事、能干事的群众提供帮助。同 时,为确保后进群体如期脱贫,该区明确乡(镇、街道)因地制宜地制定三年帮扶脱贫计划,并安排专人指导和帮助。若三年后因帮扶对象懒散拖沓、不思进取等主 观原因导致无法脱贫的,将在群众大会上予以批评教育,并取消已享受的优惠政策。
技能提升 练就过硬本事
后进群体大多缺乏干事的硬本事和艰苦创业的恒心,导致就业无门、致富无路。故而激发后进群体,必须强化精准扶持机制,加强技能培训,让他们有一技之长而谋生,才能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后进群众干成事。一方面,该区通过引导学习增强后进群体专业技能。一是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农村文化阵地,累计建成乡镇文化站9个、“农家书屋”122个,为后 进群众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选拔一批思想素质高、管理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的村(居)干部,采取“1+X”结对帮扶模式引导后进群体通过学习增强技 能。另一方面,该区与时俱进加强新业态培训。强化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培训增强后进群体技能。目前,全区已建成农村电商综合服务站点15个,电子商务企业达149家,年营业额达7200万元,带动就业450人;同时依托省级农业园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和平生态农庄QQ体验农场以及和平客寨山庄、河西茅溪农旅园两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带动就业110人,年接待游客270万人次。
产业扶持 畅通致富出路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后进群体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依靠自己很难有效脱贫,需要基层党组织扶上马、送一程。所以激发后进群体,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 战斗堡垒作用,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从指导、服务、管理等多层面强化帮带,才能促进后进群体摆脱贫困、蝶变重生。
该区一是让后进群体变公司股东。在城镇化过程中,有的被征地农民一夜暴富,但由于不懂科学理财,不能有效利用补偿款,或安于现状,或大肆挥霍,坐吃山空, 最终沦为新的后进群体。对此,该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引导他们入股参股,扶持他们就业创业。如灯塔街道办事处依托区位优势,引导被征地农户成立物流公 司,实行合作经营,平时轮流“上班”,年底按股分红。目前,该公司运输工程车达329辆,每辆车月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二是让后进群体变创业“归雁”。 近年来,该区约有5万人外出务工,其中多数实现了致富目标。但也有少数人因事业受挫而丧失了信心和勇气,四处流浪、无所事事。为此,该区发出“创业不用去 远方,碧江就是好地方”的号召,大力实施“雁归工程”,以“管委会+公司” “园中园”建园模式,为这部分群众搭建创业就业平台,200余名群众从中受益。三是让后进群体变“三金”农民。由于传统农业附加值越来越低,少数人面对困 难自暴自弃、得过且过。为带动这部分人脱贫致富,该区利用和平、坝黄和瓦屋3个省级高效农业园区,推动闲置土地有序流转,吸纳后进群众进园区务工,让他们 出租土地获租金,凭土地入股获股金,进园区务工获薪金,带动了350余名后进群众走上了致富的正道。(肖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