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好是前提 管好是关键 用好是目的
——万山区选好、管好、用好“第一书记”为发展添动力
为改变班子建设“问题村”、产业发展“滞后村”、项目推进“困难村”、农民增收“贫困村”的面貌,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下派37名“第一书记”进行对口帮 扶,帮助提升村干部工作能力,帮助经济薄弱村改变发展滞后面貌,为群众办成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受到村干部、党员群众的欢迎。
以“精”为选派要求 配强队伍不凑数
“我们村的第一书记又年轻,工作能力又强,是我们的好帮手。”
为把优秀干部选派下去,该区通过精准摸底后,按照党群部门进“软”村,经济部门进“穷”村、政法部门进“乱”村、涉农部门进“产业村”的原则,以部门推荐 和个人自愿的方式,挑选政治素质好、创新意识强、热爱群众工作、有较强组织协调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40岁以下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虽是区里来的干部,文化程度高,但是没有架子,很能接受我们的意见建议。”
该区以各村需求为导向,按照“人岗相适、注重特长、人尽其才”的原则,把各村实际、部门特点、干部特长相结合,为各村量身定制“第一书记”。针对班子不团 结、工作缺乏动力的,选派人事、民政等部门党员干部担任村支部“第一书记”;针对矛盾纠纷多的村,选派政法、司法、信访等部门的同志任职“第一书记”;针 对经济发展滞后的村,选派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同志任职,真正实现按需派人、因村选人。
据悉,此次选派的“第一书记”涵盖省市区直机关人员三个层面,其中硕士研究生1名,本科学历20名。
以“严”为修身要求 加强管理不缩水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加强对‘第一书记’的管理,有利于干部的成长,也有利于形成鼓励干部到基层培养锻炼的良好氛围。”为了让干部下得去、留得住、有干 劲,该区要求“第一书记”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0天,同时,出台了后勤保障、提拔使用、惩戒处理等一系列办法。
“第一书记”由区委组织部、乡镇党委和派出单位共同管理。乡镇党委和派出单位负责“第一书记”的日常管理工作,经常了解驻村情况、工作表现、廉洁自律等, 并提供必要工作和生活条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派出单位定期听取“第一书记”工作汇报,适时到村调研,指导促进帮扶工作,保证“第一书记”工作经 费,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任职期满,派出单位会同区委组织部进行考察,考核结果作为评选先进、提拔使用、评聘职称、晋升职级的重要依据,对任职期间表现 优秀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的给予批评教育,造成不良后果的及时调整和处理,“第一书记”参加原单位年度考核,由区委组织部提出考 核意见。
以“优”为工作要求 服务群众不打折
“既然来了,就认真干几件事,多想想任期内为村里干些什么,走后能为群众留下什么。”该区“第一书记”不仅把关心关爱挂在嘴边,并落实在行动上。
谢桥街道牙溪村“第一书记”肖德钦为修好黑冲至板山通组道路,让群众出行方便安全,他第一时间找到本单位反映情况,单位领导非常重视,立马组织铜仁市妇女 儿童医院、万山区下溪卫生院、万山区鱼塘卫生院进行捐款,得到一万元的援助金费,为群众解决了无钱修路的难题。
黄道乡马黄村“第一书记”刘毅为打通该村到湖南芷江县上平乡马路坡村1.5公里的通村路,到上级部门协调到2万修路资金,现公路已投入使用,受益群众达2000多人。
敖寨乡中华山村“第一书记”杨应昌为帮助发展村集体经济,多次召开座谈会与村干部、种植大户、党员群众共同商议发展计划,最终决定把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资金与扶贫资金捆绑发展,建立起投资130万元的食用菌产业基地--福兴农业社。
该区37名“第一书记”下基层后,不搞花架子、不搞“盆景”,从群众最盼、最急、最忧的事做起,在基层实践中经受艰苦环境的历练,在任职工作中比学赶超,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用真情和付出换来群众良好的口碑。(金婉秋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