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手工藤编制品,从设计再到藤编,一条条山藤,被削成粗细不一的竹篾经纬交错地编织着,花纹过疏过密要重做、大小不一再拆掉重做,宽度不合适重做、缠得不整齐要重做……一件藤编家具经过10多道工序,辗转于数十位匠人手中,最终得至完美。
杨再端,思南县大河坝镇远近驰名的编藤名人,专注于藤编业超过20载,他是“杨氏藤编”品牌创始人,更是山沟沟里让工匠精神在脱贫大道上熠熠发光的工匠人。
学技学艺学思想
杨再瑞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农村,人们生活都比较困难,经济也落后,他自小随着父亲学习藤编技术,父子二人的藤编作品更是远近驰名。
“本来想他老老实实就学个手艺,以后能混个饭吃,哪知道一干便停不下来了,还有了新思想,想去外面学新技术,一去就是十年啊”杨再瑞的父亲说。
2002年,杨再瑞利用被广东一家家具厂商高薪聘请去做藤编制品的机会学习新的技艺。
十年里,他不仅受到了全新的商业思想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同时也见识了新的家具艺术创作风格,自身的藤编手艺也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不断进步。
“这几年我一直告诉自己,我不是来打工的,我得多学多看多做,得把新的东西带回去给乡亲们”。
“就连在电视里看到藤制品的新元素,我都要立马思考借鉴、着笔开始打草图,吃饭、睡觉都不能阻拦我”。
杨再瑞熬夜加班,到各处学习不同的编藤技术。他是个擅于思考的人,在多年工作中逐渐总结出藤编制品的发展的四个阶段,将所学的技艺进行创新,创造出新的更能迎合大众口味的藤编制品。
创业创新创财富
“做一个单纯的手艺人,还不如回家创业,把这些新鲜的东西带回家乡,带着乡亲们一同发展”。
“当我把自己想创业的想法告诉亲朋好友时,身边所有的人都不理解,更不支持。”杨再端说,他只想趁着年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发扬藤编手艺,带领群众致富。
就这样,在一众“反对”声中,2012年,杨再端毅然决然地辞掉了高薪工作,回到大河坝开始创业。没有过多的资金建设厂房,他把自家的二层楼房改造成生产车间,购进了一批优质藤条和竹子,自己制作藤编家具,就这样在盐丰村开始了他的藤编创业之路。
酒香不怕巷子深,陆续有客户闻名而来。杨再端发现这些客人多是收入殷实、文化层次较高的中产阶层,他们青睐的更多是工艺品,如存放茶叶、核雕手串的藤罐、花艺制作使用的器皿等。在专业人士的指点后,杨再端明确了以大众路线为主,高端产品为辅,先把藤编家庭作坊运转起来,再寻求更高目标的发展定位,运用新技术新思想,创业第一年,杨氏藤编厂的年收入就达约50万元。
同心同力共脱贫
“看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荒了田地,留守了老人和孩子,心里着实不是滋味”杨再瑞说。
作为村里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中的佼佼者,打响脱贫攻坚战和浓烈的乡土情怀令杨再端深刻感受到了自己肩膀上的责任。
“想要摆脱贫困,出去打工不是长久之计,我得想办法让他们能在本地生存”想通这一点,杨再端立马决定在村子里召集了一批年纪在30岁左右的年轻人跟着他学习编藤技艺,在当地发展。
“之前我一直在县城打零工,收入不多,家庭负担大,听到这个消息后,我马上跟着他学藤编技艺去了”杨氏藤编匠人之一詹小林说“他手把手地教会我们每一个工艺步骤,让我们由一个对藤编技艺零基础的外行人成长为‘杨氏藤编’的核心员工”。
2014年,在思南县大河坝镇政府和村两委的帮助下,杨再端瞄准市场,迅速与村中另外几个能人组织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打出“杨氏藤编”招牌,凭借经久耐用、物美价廉的产品和多年积攒下的良好口碑,“杨氏藤编”如今在市场上声名鹊起、供不应求。
如今,杨再端又培养了10多名年轻的藤编手艺人,厂子的良好效益带动家境困难的员工摆脱贫困,真正让工匠精神在脱贫攻坚战中得到了用武之地。(肖愫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