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部分公共屋邨近日先后被发现饮用水含铅量超标,一些乱港传媒却借机大肆渲染,声称部分屋邨采购内地生产的厨房、厕所预制件“有问题”,企图将“铅水”祸根指向内地。更有人把责任硬扯到供港的东江水头上,抛出“饮水思铅”论调。对此,有香港舆论痛批,这种说法犹如“端起杯喝水、放下杯骂娘”。
据香港《星岛日报》16日报道,港府上周先后验出九龙湾启晴邨及葵盛围葵联邨二期食水含铅量超标。15日,港府宣布扩大含铅验水范围至全港10条公共屋邨,包括2013年起落成的9条公屋及葵联邨一期,共涉2.4万户居民。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解释,没有迹象显示验水屋邨的食水含铅量超标,抽验目的只是希望让有关住户释除疑虑。
“铅水”风波延续一周,仍未找到问题源头,当地居民人心惶惶。14日,多名房屋署、水务署及卫生署代表出席葵联邨二期居民大会,公布应变措施时,近200名居民情绪激动,要求尽快安排所有居民验血,并更换大厦水管。还有家长抱孩子到场“控诉”称,女儿出生后身上长有离奇黑色斑点,触碰会剧痛,“连医生也解释不了原因”,疑与饮用“铅水”有关。对于市民担忧,香港卫生防护中心监测及流行病学处主任程卓端说,人短时间内接触大量铅,会出现急性铅中毒,影响身体,但启晴邨等饮用水的含铅量属轻微超标,港府评估后,不认为这个水平会引发急性铅中毒。只要不是长时间饮用超标的饮用水,就不必太担心。
港府为调查食水含铅超标事件而成立的专责小组15日公布成员名单。专责小组成员陈汉辉说,估计调查需时3个月,他引述房屋署初步报告称,在启晴邨验出的2个焊接位含铅,焊接位铅的成分高达50%,“是极高比例”。九龙社团联会常务理事柯创盛16日对《环球时报》说:“从目前看来,铅水事件是香港的工勤人员在接驳喉管时出了问题,港府目前尚未公布更详细的情况。”
一向反政府的香港时政杂志《壹周刊》16日声称,饮用水含铅量超标部分公屋的工程承建商是中国建筑工程公司,铅污染源可能自该内地承建商供应公屋厨厕的预制件。报道称,“铅水”毒祸爆发至今,港府一直有意保护国企。更有港媒质疑,若追查下去,“饮水思铅”,那么东江水是什么质量的水?《信报》称,若港府处理不当,香港人每天喝的东江水可能会被卷入该风暴。香港《太阳报》预言,“铅水”风波将会升温,打响“后政改”的第一炮,一场民生政治化的风暴在所难免。
鉴于香港淡水短缺,加上缺乏天然湖泊,香港政府兴建了多个称为“水塘”的储水库。后来,由于水库收集雨水量不足以满足需求,香港政府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向邻近的广东省购买东江水。目前香港饮用水供应七到八成来自东江,其余两至三成则来自本土集水区。据内地媒体此前报道,作为供港东江水的监管部门,深圳笋岗检验检疫局定期监测水质,严格执行相关规程,供港东江水水质指标一直保持优良,从未发生过水质安全事故,水质总体优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GB/3838-2002,其中铅、镉等重金属监测指标更已达到国家Ⅰ类水质标准。
《香港商报》15日的社论称,在调查未有结果前,已有别有用心者将事件炒作为内地预制组件有问题。港府已澄清13个含铅样本中只有一个是含有喉管的内地预制组件,其余喉管工程均在香港安装。文章称,民生无小事,无论铅源来自何方,均须严查到底,禁止同类事件发生,而非将其政治化,挑拨两地关系。泛政治化祸港,比“铅慌”要惨烈得多。
而对于有人质疑东江水的质量,不少香港舆论认为此说法“其心可诛”。香港《大公报》16日发表社评称,东江之水越山来,不仅大大缓解了当年香港四日供水一次的严重旱灾,更令港人从此不必再担心饮水问题,50年来,广东不是没有遭逢旱灾,且经济发展也需要水,但内地始终把确保供港放在第一位,东江水50年没有一天中断过,整整两三代香港人都是喝东江水长大的,从未闻东江水出现过“喝坏人”的事。文章称,港人时刻都要“饮水思源”,说“饮水思铅”的人,最好从今天开始就不要再喝东江水了,否则,“端起杯喝水、放下杯骂娘”,只能说是禽兽不如。
“有人利用铅水事件炒作内地和香港之间的矛盾,在我看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香港观塘区议员、城市智库召集人洪锦铉16日对《环球时报》说:“内地输港的食物和水长期以来有很严格的标准,我们香港人一直以来对内地输港的食品和用水是很有信心的,香港市民不会受到极少数居心不良媒体挑拨的影响。”(环球时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王子熙 环球时报记者 范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