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6月27日电 (记者 马海燕)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孟庆翔今日表示,中国应当在国家层面建立一个全国唯一的肉牛身份标识系统及中央数据库,且这个身份标识系统要与地方兽医防控信息、企业用户牛群管理信息、终端牛肉产品的可追溯信息相对接,保证牛肉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首届全国肉牛生产应用技术与产业经济研讨会今日在北京开幕。多名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肉牛领域专家带来各自在肉牛产业经济、饲养管理、疾病防控、选种选育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作为中国肉牛经济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的孟庆翔表示,从1951年起,国际动物记录委员会就提出了统一的动物记录体系规则。中国完全可以按照相关要求,为本国肉牛产业制定操作规范。中国肉牛产业链的数据记录系统至少由国家、地方、企业用户等三个层面组成,通过对肉牛群体进行遗传评估和生产过程管理,可以大大提高中国肉牛产业的生产水平。
据了解,中国肉牛现存栏6840万头,去年牛肉产量689万吨,但中国肉牛出栏率、体重和饲料转化率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饲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不断提升及低价进口牛肉对市场的冲击,中国肉牛业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就出栏体重而言,世界肉牛业发达国家12至18个月龄出栏体重可达450至700公斤,而中国肉牛达到此体重出栏至少需要24至30个月。就肉牛体重而言,肉牛业发达国家多在每头295公斤,世界平均水平为205公斤,而中国仅为138公斤。中国前些年就开始引进世界上优良肉牛品种用于当地黄牛的杂交改良,但改良肉牛覆盖率仅为18%,且在逐年退化。因此,引进国际动物记录体系开展中国肉牛品种选育和生产过程记录工作迫在眉睫。
孟庆翔表示,目前,中国是肉牛遗传物质的净进口国。中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落后发达国家几十年,如今需要迎头赶上。只有建立一个全国性肉牛身份标识和性能记录计划,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遗传评价体系,才有可能根据当地的生产目标选择肉牛或冻精。经过若干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也有可能成为肉牛冻精的出口国。
孟庆翔认为,最终,中国要借鉴肉牛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基于自身肉牛品种和饲料资源,通过完善肉牛产业链和发展新技术来降低肉牛养殖成本,提升产业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