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的今天,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反苏联、反共产主义的演说,运用“铁幕”一词之意攻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用铁幕笼罩起来”,因此此演说被称为“铁幕演说”。铁幕演说也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七年后,1953年3月5日,被视为苏联独裁者的斯大林去世,但那个看上去永无止境的冲突,即冷战,没有表现出任何一丝结束的迹象。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耶鲁大学罗伯特•A.拉韦特(Robert A Lovett)讲座教授、著名冷战史学家和大战略研究家约翰•刘易斯•加迪斯的著述《冷战》中对这段历史的追溯与回顾:“1848年,马克思曾经指出:‘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有枷锁。’但是,一百年以后,那些还没有身陷斯大林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在斯大林掌权的枷锁面前浑身颤抖,因为斯大林就是用这个枷锁来禁锢苏联人的。毫不奇怪的是,奥威尔小说中的那个“老大哥”人物就是蓄着斯大林式的胡子。“
本文摘自约翰•刘易斯•加迪斯所著《冷战》
《冷战》,最扣人心弦的年度非虚构作品,让我们前所未有的感受到了世界在毁灭边缘时的情形。这是你看过所有间谍恐怖小说的真相:为什么美国和苏联陷入高度僵持;我们曾经离核灾难有多近;当时的领导者们,从斯大林到毛泽东,从里根到戈尔巴乔夫,心里都做何打算;情报人员如何密谋,以及东德度假者如何促进了柏林墙的倒塌。这是一个关于危机谈话、借口、暴君和权力争斗——以及普通人改变历史进程的故事。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现为耶鲁大学罗伯特•A.拉韦特(Robert A Lovett)讲座教授,著名的冷战史学家和大战略研究家,曾被《纽约时报》称作“冷战史学泰斗”,2005年获美国“国家人文奖章”(National Humanit ies Medal)。著有《遏制战略》(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长和平》(The Long Peace)、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We Now Know、The landscape of History、Surprise, Security,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George F. Kennan。
世界已经被“两种生活方式”一分为二
冷战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把威尔逊视作有预见性的现实主义者,而在整个前共
共产主义世界,列宁的塑像却在垃圾堆中腐烂。就像核战争从来没有发生那样,民主资本主义的延续和最终胜利是一个令人意外的结局,因为在1945年的时候,冷战意识形态对抗的两方阵营中没有几个人预见到这样的结局。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那些事件为独裁政权提供了军事力量和政治权力,有什么理由认为20世纪下半叶会是一种不同的情况?
电影《再见列宁》截图
就像一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可能指出的那样,造成20世纪下半叶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不是生产力方面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而是美国对国际体系的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在1941年以前,尽管美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大、最具多样性的经济实体,但是美国人对于世界其他地方的政治应该如何发展不感兴趣。尽管美国人不喜欢世界上出现的专制政府,但是那些非民主政府对美国构不成什么危害。美国干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没能改变美国人的这种态度,威尔逊对此深有体会,深感失望。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英语:Thomas Woodrow Wilson,1856年12月28日-1924年2月3日),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在佐治亚和南卡长大,博士、文学家、政治家、美国第28任总统。
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一事件,立刻和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美国人对国际事务的看法。珍珠港事件打破了美国人的一个幻想,即距离可以保证安全,大洋彼岸的人用何种政府管理国家与美国无关。珍珠港事件使美国人意识到:他们国家的安全受到威胁,在未来的日子里,拥有海上和空中力量的敌人很可能步日本的后尘,美国面临的威胁不会消失。因此,美国别无选择,只有承担其全球责任,这些责任包括赢得反对日本和德国的战争胜利(希特勒在珍珠港事件四天以后向美国宣战),以及规划一个战后世界构想,在这个构想中,民主和资本主义的生存将得到保障。
这时,威尔逊当年提出的主张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的那些事件的教训太深刻了。威尔逊使民主在世界上不受威胁的设想中包含着这样一种思想,即民主国家不会挑起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所发生的事件似乎验证了这一思想,但是,是什么因素导致一个国家不再是民主国家了呢?德国、意大利和日本都曾经拥有议会政府,但是发生在20年代和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议会政府失去了吸引力,这三个国家以及许多其他国家都转而采取专制主义的政策,从而导致军事侵略。就像马克思曾经预言的那样,资本主义不仅产生了社会的不平等,它还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那么,应该如何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呢?对罗斯福政府来说,答案是很明显的,那就是: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秩序,在这个秩序中,资产阶级将不再受其自我毁灭行为所产生的不平等现象困扰,人民不会因为不平等现象的存在而放弃自由制度,国家不受专制主义政权发动的侵略的威胁。1944年,国务卿科戴尔·赫尔(Cordell Hull)说:“一个处于经济混乱中的世界将永远是滋生麻烦和战争的温床。”罗斯福和他的顾问们可能不愿意承认,实际上他们对资本主义弊端的批评既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影响,又受到威尔逊的影响。但是,应该如何同斯大林相处呢?
罗斯福一贯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欢迎苏联作为盟友。他对一个朋友说:“就像你不能接受共产主义那样,我也不能接受共产主义,但是为了过这个桥,我将搀着魔鬼的手。”罗斯福比任何人都明白: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以后,同莫斯科的合作可能将终结,但是他要苏联,而不是美国,来承担停止合作的责任。为此,他邀请苏联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成立的三个新的国际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对于这三个机构,罗斯福保证美国将全力支持。
上述三个机构将通过降低关税壁垒、稳定货币、协调政府机构同市场运作的关系等方法,来减少未来出现贫困的可能,同时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个可以用来遏制和打败侵略的工具。这三个机构代表了威尔逊主义的两个思想,即经济自由主义和集体安全。罗斯福认为,对于那些已经落入和可能即将落入苏联统治之下的国家和人民来说,威尔逊主义的第三个思想,即政治自决,要有待来日才能实现。当务之急是先赢得战争胜利,获得和平并保证社会和经济的恢复,在那以后,再考虑推广民主的问题。
斯大林很高兴苏联能成为联合国的一个创始成员国,因为在安理会拥有否决权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得以控制联合国。但是,对他来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却是另一回事。起初,他以为他可以通过这两个机构,从美国那里获得重建的资助。后来他明白了,那两个机构建立的目的是拯救资本主义,而不是像他起初认为的那样,因此,他拒绝参加。斯大林的这个决定,再加上他越来越坚决地要将专制主义政权强加在东欧国家头上,使美国人意识到,罗斯福希望弥合威尔逊和列宁之间分歧的努力已经失败。但是,起码威尔逊对世界秩序的构想得到了恢复,威尔逊和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开始的主义之争,将在正在出现的冷战中继续。在1946~1947年的13个月中出现的三个讲话反映了由威尔逊和列宁肇始的主义之争在冷战时期的延续。
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莫斯科发表了上述三个讲话中的第一个讲话,在这个讲话中,他重新阐述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看法:他重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批评资本主义对财富的不平均分配;他重复列宁对资本主义的论断,指出由于资本主义对财富的不平均分配,资本主义国家很可能互相开战。斯大林从马克思和列宁的学说中得到一个结论,即只有共产主义在全世界胜利以后,和平才能实现。他强调,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实现的工业化使它赢得了那场战争的胜利,但他只字不提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从美国和英国那里得到的援助。最后,斯大林在讲演中呼吁苏联人民发扬牺牲精神,从战争的创伤中重建国家,并准备对付下一场由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和争斗而必然爆发的战争。
3月5日,卸任不久的温斯顿·丘吉尔在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小城做了第二个讲话,他讲话时,杜鲁门总统就坐在他旁边。丘吉尔一向以雄辩著称,说话铿锵有力,富有节奏,很会打动人。这次也不例外,他说: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德里亚海的特里亚斯特,一个铁幕降落在欧洲大陆。 在铁幕后面,是中欧和东欧古老国家的首都……所有这些著名的城市以及居住在这些城市附近的人民……都在以各种方式不仅遭受苏联的影响,而且越来越被莫斯科控制。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的反苏联、反共产主义的演说,运用“铁幕”一词之意攻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用铁幕笼罩起来”,因此此演说被称为“铁幕演说”。铁幕演说也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之后,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
丘吉尔接着说,苏联人不要战争,但是他们要“战争的果实以及无止境地扩展他们的力量和主义”。只有力量才能遏制他们。“如果西方民主国家团结一致……没有谁能欺负它们。但是如果西方民主国家分裂或者疏于它们的责任,如果它们不抓紧非常重要的这几年,那么灾难将很可能将我们都吞噬。”
一年以后,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做了第三个讲话,他要求国会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援助。他提出“杜鲁门主义”,表示美国有义务援助世界上受到侵略和威胁的国家。他用威尔逊主义来解释他采取的行动:世界已经被“两种生活方式”一分为二,不是共产主义对抗资本主义,而是民主对抗专制主义。杜鲁门通过强调同专制主义的斗争,来说明美国目前对欧洲事务的干涉同1917年和1941年美国对欧洲的前两次干涉是有联系的。杜鲁门讲话稿的起草人后来回忆说,杜鲁门这样说的目的是告诉世界——“我们可以提供正面的和有吸引力的东西,我们不仅仅是提供对反共斗争的支持”。
杜鲁门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指导方针与扩张计划。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H.S.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杜鲁门的讲话为后来的《马歇尔计划》以及重建被占领的德国和日本的政策提供了思想基础。这些措施很像过去迪斯雷利的主张,威尔逊和罗斯福如果还活着,也一定会赞同。这些做法旨在挽救资本主义和确保民主,而作为资本主义和民主的代替制度的专制主义,尽管对人类自由构成明显的危害,但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可能很容易地就统治世界。
马歇尔的助手查尔斯·波伦(Charles E.Bohlen)说,我们不是要将“所有使用马克思和列宁语言的人都打成共产主义者,因为马克思主义中有许多东西……并不代表当今共产主义理论和组织”。杜鲁门讲话的目的是要在民主和资本主义的框架中,寻找一个替代共产主义的方案,这个方案将致力于消除那些促使人们投奔共产主义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在西半球以外承担起和平时期的义务,斯大林的挑战促使美国人承担起世界义务。
迪斯雷利的小说《席比尔》中的一个人物说,“鸿沟是跨不过去的,完全跨不过去”。迪斯雷利的小说出版一个世纪以后,富人和穷人之间的鸿沟,即那些有钱过好日子的少数人同那些没钱过好日子的多数人之间的鸿沟,具有全球的地缘政治意义。围绕如何消除这个鸿沟的问题,两种思想在竞争。正如波伦在1947年夏天所说,“简而言之,有两个世界,而不是一个世界”。
无产阶级在斯大林掌权的枷锁面前浑身颤抖
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都希望为人们描绘出未来世界的图景,为将来指出方向正是意识形态存在的理由。
人们对于列宁究竟要将无产阶级专政推广到多远这个问题不是很清楚,列宁当然认为,为了达到革命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包括使用恐怖方法。但是他是不是赞成将所有权力都集中在一个人的手中,这个人可以监禁、流放和处决任何质疑他的人(或他认为是质疑的人),来维持自己的权力?不管列宁本人是否会这么做,这正是斯大林所做的。
截至1930年底,斯大林的部下已经逮捕和枪毙了63000名反对集体化的人。到1932年,斯大林的部下已经将120万“库拉克”(kulakes,斯大林对富农的称呼)流放到苏联的边远地区。到1934年,至少500万乌克兰人因为饥荒而死亡。斯大林然后开始清洗党政官员,将360万人投入监狱,仅仅在1937~1938年,斯大林就下令枪毙了70万人。这些人中有当年列宁的战友,最有名的就是列夫·托洛茨基(Leon Trotsky)。1940年斯大林派人在墨西哥找到托洛茨基的下落,并将他杀死。根据一位历史学家的统计,到1940年时,斯大林为了维持自己的独裁统治,已经毁灭或破坏了1000万~1100万苏联人的生活。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1879年11月7日—1940年8月20日),原姓勃朗施坦,全称列夫·达维多维奇·勃朗施坦, [1] 工农红军、第四国际的主要缔造者。托洛茨基提出和完善“不断革命论”以与斯大林主义的“阶段革命论”对立,并且提出发展不平衡原理与斯大林主义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论对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上述苏联悲剧的全貌还不为人知晓。斯大林不允许发表1937年的苏联人口统计结果,这个人口统计结果是可以暴露苏联悲剧的真相的。斯大林是用逮捕和枪决负责人口普查的官员这种办法来禁止公布人口普查结果的。当许多欧洲人等待着苏联将他们从纳粹铁蹄下解放出来的时候,斯大林既给他们带来希望又给他们带来恐惧。苏联红军一路杀进德国时的表现更加强了欧洲人的恐惧。一般情况下,一个军队在占领被打败了的敌人的领土时,表现得都很粗鲁,但苏联军队在占领了德国领土以后,表现得尤为粗暴无情,他们抢夺财产,随便打人,并到处强奸妇女。看上去,苏联国内的那种粗暴文化也被搬到了国外。
从某种意义上说,苏联红军在德国的胡作非为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德国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占领苏联时,他们的残暴行为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但是,斯大林的目的不仅仅是报复德国,他还希望在尽可能多的欧洲地区推广马克思-列宁主义。他知道,他不可能仅仅通过使用暴力和制造恐惧来传播共产主义,他在苏联内部就是用这些方法来维持统治的。
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以及1949年以后东德的共产党在表面上是领导着独立的国家。斯大林当然可以控制他们,除了铁托和南斯拉夫人,当时世界上大多数的共产党都听从莫斯科的指令。但是,斯大林不能对东欧共产党控制太严,不然的话,他会给人一种共产主义革命是依靠镇压来维持的感觉。因此,对于共产党来说,争取民众的支持非常重要。1945年,斯大林对波兰共产党领导人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Wladyslaw Gomulka)说,“通过有力的鼓动和正确的态度,你可以赢得大量选票”。
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1905-1982),波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56-1970)。16岁就参加青年社会主义运动,中年时代曾一度因反对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被免去总书记职位,被排除出政局并遭到迫害,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后终于被恢复名誉,重新成为波兰党和国家的领袖,反对苏联利用波兹南事件干涉波兰内政,维护了波兰的独立,后因经济改革不利于1970年下台。
如果斯大林能对波兰人这样说,那么他也一定有理由认为,德国人和其他那些不在他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控制下的欧洲人也有可能支持他们那里的共产党人,或者在选举中投票支持共产党候选人当选,或者延揽共产党候选人进入联合政府。这种斗争方法要比直接同美英对抗好,毕竟列宁主义曾经教导过,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迟早要打起来。斯大林知道,如果要在西欧国家传播无产阶级专政,不能用他在苏联和东欧国家强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那种高压做法;要在西欧地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必须是大多数的西欧人民自己决定是否接受这种制度。
斯大林的战略有其逻辑特点,但其中也有致命伤,那就是要想让战略成功,他就必须改变自己,他就必须改变他的暴君本性,因为他是依靠恐怖手段上台并维持权力的。当东欧卫星国表现出哪怕是很小的独立倾向时,比如捷克人希望加入《马歇尔计划》,斯大林立即对当事的东欧领导人施以严厉惩罚,他惩罚他们时采用的方法,同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苏联国内惩罚他的真实的和想象的政治对手时所采用的方法完全一样,即立即解除他们的职务,经常审判他们,总是监禁他们,有时甚至处决他们。如果他控制了南斯拉夫,他也会用同样的方法惩罚铁托。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1892.5.25-1980.5.4),铁托1892年5月25日生于克罗地亚库姆罗瓦茨,参加过十月革命。1920年,铁托加入南斯拉夫共产党。1937年,他成为南斯拉夫共产党总书记。1941至1945年,他领导南斯拉夫各族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战争。1945年,他当选南斯拉夫联邦总理。从1953年起,铁托连续当选南斯拉夫联邦总统。战后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推行“不结盟运动”,反对苏联的干涉。在20世纪反对霸权主义、提高第三世界国家地位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根据一项调查,在1949年至1953年间,有100万名东欧共产党人被清洗掉。大清洗也在苏联国内展开,在斯大林掌权的最后几年中,逮捕、审判、处决的圈子在不断扩大,当找不到更好的惩罚理由时,就以“意外事故”为借口来清洗苏联人。到斯大林去世的时候,苏联监狱达到了最饱和状态。
1848年,马克思曾经指出:“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有枷锁。”但是,一百年以后,那些还没有身陷斯大林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在斯大林掌权的枷锁面前浑身颤抖,因为斯大林就是用这个枷锁来禁锢苏联人的。毫不奇怪的是,奥威尔小说中的那个“老大哥”人物就是蓄着斯大林式的胡子。
原文来自搜狐:https://www.sohu.com/a/377841496_268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