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测绘(图据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水下考古发现的关键证据,一门格林机关炮。
存放在日本的机关炮。
甲午史专家陈悦最新发现,致远号撞击的是日军本舰
再探甲午
铁甲海军 重新认识
120年前的战争烟消云散,几万人的生命消失。曾经辉煌一时的北洋铁甲海军化为碎片,散落四方。“撞沉吉野”,因为电影《甲午风云》让中国人记住了邓世昌和他的致远舰,以及最后试图冲击吉野的行动。但由知名甲午史专家、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和他的团队通过兵棋推演发现,致远舰撞的不是吉野舰而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本队。陈悦的最新发现,目前已经引起了日方专家的关注,并对此展开研究。
纪录片《甲午》目前正在央视播出,摄制组遍寻中、日、英三国,寻找有关这场战争和北洋海军的遗迹。
华西都市报记者获悉,此次剧组探访了日本横须贺市的三笠公园,这里有一件来自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遗物:致远舰的机关炮。致远,是北洋海军中,中国人最熟悉的由邓世昌驾驶的军舰。
“撞沉吉野”,因为电影《甲午风云》让中国人记住了邓世昌和他的致远舰,以及最后试图冲击吉野的行动。
但知名甲午史专家、中国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和他的团队通过兵棋推演发现,致远舰撞的不是吉野舰而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本队。
如撞吉野
需将船头调转180度
推演严格按照海战爆发和进程的1:1时间进行。
陈悦说,通过兵棋推演并考证史料发现致远撞击吉野在黄海海战战场是不可能发生的,“但结果并不影响致远舰冲出去的事实,也不影响致远舰冲去本身这件事的壮烈程度。”
陈悦说,推演到了下午3时20分,所有人都开始关注到推演场上,因为在120年前的这个时间点上,致远舰在冲击日阵的途中不幸沉没。
黄海海战时,日本将舰队分为两部分,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吉野等四艘军舰在第一游击队,主要任务是凭借航速快的优势,意图配合本队完成对北洋海军的前后包抄。
“结果在推演的时候,我们被沙盘上的情况惊呆了,因为在致远舰舰首正对的方向居然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本队。”陈悦说,当时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正在战场的南方转向,位于北洋舰队的背后,如果此时致远想要冲出队列撞击吉野,则意味着要将船头调转180度。
陈悦说,这意味着致远舰当时撞向的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本队。
史料梳理
撞吉野说法源于英国资料
“致远撞的不是吉野舰”,作为在这次推演的一个重大发现,事后陈悦和张黎源再次详细梳理史料考证此事。
陈悦说,因为推演的发现,也突然间一下子觉得“开窍了”,“我们发现以前所有描述致远舰撞向日本军舰的美术作品也好,新闻报道都是指向日舰本队,只不过我们以前没有注意。”
海战结束后,11月24日在《伦敦新闻画报》上刊登过英国人画的一幅黄海海战新闻画,标题为《中国军舰“致远”号沉没》。“这幅画,表现致远舰正在撞向日本军舰,中间那艘向右侧歪的就是致远舰。我们以前只注意到致远舰冲锋,但忽略掉画面正前方那艘巨大的军舰,它不是吉野,而是日本本队的旗舰松岛号。”
“接着找下去,居然发现这不是一个孤证,而是大量的存在。”陈悦说,当时的国外的报刊报道中,致远冲向的都是日舰本队。
那么,“致远”撞向“吉野”冲锋一说,最早出自哪里呢?
据张黎源考证,第一份明确地描述“致远”冲击的目标为“吉野”的史料是1895年英国伦敦出版的《布拉塞海军年鉴》,年鉴中刊载有一篇海军史学者库劳斯撰写的关于甲午海战的分析长文,文称:“‘致远’当时把舰首转向‘吉野’,试图冲撞,但被数发榴弹命中水线,终于右舷倾斜而沉没。据说当时有数枚榴弹同时命中,其状好似鱼雷爆炸。”
颠覆认识
“冲击本队更为壮烈和危险”
陈悦说,致远冲击日本联合舰队这一举动事实上要比冲击第一游击队更为壮烈和危险。
“日本第一游击队仅‘吉野’、‘秋津洲’2舰装备速射炮,而本队中包括旗舰松岛在内有4艘日舰大量装备速射炮。”陈悦说,吉野全舰加起来有炮10门左右,松岛仅速射炮就有12门,而且还有320毫米口径的大炮,可以轻易地将致远舰的装甲撕开。
“致远舰冲击的是松岛,是本队,这是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陈悦说,“当时致远舰是找的一个最威武的对象冲过去了,松岛是日本海军的旗舰,如果是撞沉的话就是斩将夺旗的事情。”
陈悦说:“这是甲午海战学术上一个特殊的发现,开始不大敢说,觉得这个颠覆得也太大了,把撞吉野这么经典的事情给否掉了。”
“现在要做的就是还原历史于本原。”陈悦说,“120年前的黄海大海战在兵棋推演沙盘上再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推演起到了奇特效果,对关于海战的历史记载进行检证,一些以往悬而未决的海战疑点迎刃而解,而一些一百多年来史学界从未注意到的海战问题浮出水面。这或许就是军事史研究不应该忽视的特殊研究方式。”
2014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宣布在辽宁丹东黄海海域发现甲午沉舰,命名为“丹东一号”。作为此次考古行动的专家顾问,以及《甲午》的军事顾问,陈悦向华西都市报记者表示,丹东一号上考古队员在水下发现的一门机关炮,为11毫米的10管格林机关炮,和三笠公园存放的机关炮为统一型号。更重要的是,这种型号的格林机关炮也只有致远舰上有。
陈悦说,致远舰最后时刻,主炮和大炮都不能射击了,唯有桅杆上的格林机关炮还在向日本舰队扫射,丹东一号上发现的这门炮很可能就是最后还向日本人开火的那门。
陈悦说,就已有的出水文物看,多项证据指明“丹东一号”就是致远舰。华西都市报记者获悉,今年7月,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再度进行水下考古,届时有望揭晓答案。
“丹东一号”究竟是不是致远舰?
一个锅炉盖或揭致远沉船之谜
海战见证
致远独有机关炮
去年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辽宁丹东黄海海域发现“甲午沉舰”一事引起多方关注。
对于这艘沉舰,陈悦等专家在现场考察研究后认为应为北洋海军的名舰——邓世昌的“致远舰”。
据悉,沉船体量在1600吨左右,经过初步探明,考古队认为,该船是中日甲午海战沉没的战舰,目前被命名为“丹东一号”。
从目前来看,已发掘出水的遗骸中,专家认为,多项证据指向致远舰。
陈悦说,最具说服力的是,考古队员在水下发现的一门机关炮,为11毫米的10管格林机关炮。同样,这种型号的格林机关炮也只有致远舰上有。
陈悦说,战后日本曾在致远舰上掠走一门格林炮,现在仍然存放于日本,具体位置在日本横须贺市的三笠公园。此次央视纪录片《甲午》的摄制组专门到此进行了探访。
在三笠公园的致远遗物前,陈悦说了这样一段话:“别的军舰的遗物像是碎了的钢板,你可以说它是遗骸,像这样的炮,这样的完整的一件东西,你就感觉它像是一个战俘,是被抓到这里的,再也走不了了。”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由邓世昌指挥的致远舰在战斗中试图撞击敌舰,最终战沉,舰上252名官兵,除7人幸存外,其他全部殉难。
这天也是邓世昌的45岁生日。
陈悦说,根据史料记载,在致远舰沉没前的最后时刻,由于船身倾斜得厉害,舰上主炮已经不能发炮射击了,唯有桅杆上的格林机关炮还在不断向日本舰队扫射。丹东一号上发现的这门炮很可能就是最后还向日本人开火的那门。
下月再探
或揭开沉舰身份
虽然专家认为多项证据指明“丹东一号”就是致远舰,但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表示,目前尚没有准确证据表明丹东沉船就是致远舰。
“丹东一号”的身份究竟是什么,今年7月,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再度进行水下考古,届时有望揭晓答案。
据考古调查,沉船绝大部分深埋于沙下,基本上保持正沉状态。此前华西都市报记者曾多次见过该舰的水下照片,从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当年战舰被大火烧过的情形。记者在一组考古队水下拍摄的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一堆煤块,在已经打捞上的残骸中有已经扭曲的钢梁,一块木头的一头还有明显烧焦变黑的痕迹,这些都在证明当年海战的惨烈与悲壮。
知名历史学者萨苏向华西都市报记者表示,目前来说如果要判定这艘沉舰的属性,大体需要三个方面的资料,第一是摸清这艘沉舰的结构,它的长宽高是多少,根据舰体结构可大致推测出来是哪一艘舰;第二,出水带有文字的标识物;第三出水特定的东西,比如是致远舰上独有的东西。
发现证据
沉没因锅炉被炸?
致远舰究竟是怎样沉没的,至今还是一个谜。
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中鱼雷沉没,即战中邓世昌率舰向日舰吉野撞去,但致远被鱼雷打中沉没。
但陈悦通过研究文档资料发现,在海战中并没有任何日本军舰向“致远”发射鱼雷的记载。
有西方学者认为,当时情况可能是豪勇敢为的邓世昌想在海战中用鱼雷对日本人造成杀伤。但日本军舰的大口径炮弹命中了“致远”的舷侧鱼雷舱,引爆了存放在里面的黑头鱼雷,结果导致了最后的灾难。陈悦说,从后来“致远”高速冲向日本舰队的情况看,确实不能排除致远逼近后使用鱼雷的可能。
陈悦说,近年来中国海军史研究会部分会员的研究分析,又得到了另外两种解释,即当日“致远”是因为水线附近被日本大口径火炮击穿,锅炉被击中,从而发生了大爆炸。另一种解释认为“致远”的沉没是因为舰内进水过多,海水漫进了锅炉舱引起大爆炸所致。
巧合的是,在此次的水下考古中,还发现了一个直径2米的锅炉盖,而且这个盖子是在离舰体30米的地方发现的。陈悦说,对于致远的沉没真正原因,恰恰需要通过发掘进行佐证,随着考古挖掘的继续,致远沉没之谜有望揭开。记者王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