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先建后补 实施二次监理 开展绩效评价
湖北宜都市财政局涉农监管“一箭三雕”
王家畈镇全福河高效茶园带动村民“家门口”增收
王家畈镇大风口高效茶园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
一位农妇在“先建后补”堰塘中检查蓄水位
本站讯(通讯员尚红武 劲松)日前,湖北宜昌市财政局召开“财政涉农资金监管座谈会”,宜都市财政局作交流发言。近年来,各级投入的财政支农资金越来越多,资金监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全国百强县市”,如何在财政支农资金监管方面探索出新路子?
“主动适应财政涉农资金监管工作新常态,强化‘监管也是投入’理念,以提高监管水平、发挥资金效益为目标,不断创新项目建设机制、扎实开展绩效评价,促进涉农资金使用安全高效。”宜都市财政局负责人如此说。
“先建后补”让涉农项目受益人“无旁观”
作为宜都财政局涉农资金进出最大的科室,农业科感同身受:“以前的项目建设,大部分都是由乡镇或村组织实施,项目区群众往往置身事外,满意度不是很高。”
2014年开始,宜都每年从中央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对村民自主整治堰塘、修建饮水水窖等基础设施按投资比例奖补。将先建后补项目建设主动权交给受益村民,做到建不建、建什么、怎么建都由村民“自己定”。
3年来,累计投入财政补助资金3878万元,带动受益群众投资投劳970万元,整治堰塘2110口,修建水窖599口,极大的提高了项目区农民参与小农水项目建设的积极性。2015年6月28日,央视经济频道《经济半小时》报道了宜都市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先建后补”的典型做法和管理经验。
2015年,宜都重点选择山区乡镇通户公路建设进行“先建后补”试点。当年试点村完成到户硬化路60公里,村组主干道路基整治16公里、路肩建设17.7公里。通过转变项目实施方式,原本通过公开招标需要2000多万才能实施的项目,当年只支出977万,不到预算的一半,市乡财政投入450万,占支出的46%,产生1:5放大效应。
“二次监理” 让涉农工程质量“无漏洞”
宜都市内红湖主排水沟整治工程中,原宜都市水利勘测设计院院长杨玉珍受聘为“二次监理”监督员后,和其他监督员轮流守在工地。发现挡水墙混凝土出现严重蜂窝麻面质量问题后,她连续几天“盯”在工地,直到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最后,该工程最终成为领导放心、群众满意的样板工程。
宜都针对涉农资金工程建设中存在“监理不受益,受益不监理”弊端,探索出“二次监理”工作法。在原有监理机制基础上,从工程直接受益地域选聘3到5名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代表和离退休水利工程技术人员为工程监察员,通过现场“二次监理”监督, 辅助,进一步保证水利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上台阶。
工程建设结束时,监督员需形成“二次监理”工作报告,对专业监理定性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工程项目质量评定的主要依据之一,而且是办理工程决算、支付工程款的重要参考。
“绩效评价”让涉农项目预算“无水分”
2016年10月,湖北省财政厅对宜都市2014至2015年度、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财政支出项目及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两年间,宜都争取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000万元,积极整合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支农资金4362.3万元,带动社会投入778.7万元。
宜都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政府性投资项目进行投资评审,实行“先评审,后实施”,对项目预(概)算开展前期评审,压缩项目建设 “水分”。对单项工程造价总额200万元以下的,由建设单位自主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审。对单项工程造价总额200万元以上的,由建设单位、市财政局联合评审。
2016年,宜都评审投资项目22个,送审金额25331.18万元,审定金额22283.43万元,审减金额3047.75万元,审减率12.03%,有效节约了财政资金,规范了财政投资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