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
据《新快报》报道,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日前公布了“广州市民停车消费现状调查”,调查结果中的大部分结论并不出人意料,诸如:超八成车主认为路边停车(咪表)收费标准偏高,超六成车主认为停车费标准不规范,超九成的车主认为提高停车费未能缓解交通拥堵等,基本符合多数市民的生活感受。
那么,消委会通过实地调查佐证并呈现市民对于停车费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呢?据称,调查报告的初衷是希望“为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行业标准,提高车辆停放的规划水平及管理、服务能力提供科学参考”,但显然,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相关部门认同这份调查,并愿意参考其结果调整相关政策,哪怕调查结论中有部分不符合其部门利益。
遗憾的是,目前公众并不清楚,这份调查是否具备了这个前提,抑或只是用来一浇胸中块垒而已。譬如,调查中询问可采取哪些措施缓解停车难问题,受访车主提出的意见、建议中占比最高的分别是“进一步合理、科学规划停车场建设”和“加大停车设施资金投入,增加车位”,分别占总数的67.6%和60.5%;而“提高停车收费标准”的中选率最低,仅有2.9%。
新建停车场、增加停车位的重要性毋庸讳言,但如何落实,却是个难题。有报道显示,在过去近10年的时间里,广州基本没有财政投资建设公共停车场,截至2013年11月,广州市在册登记的64.5万个停车泊位中,仅有1/4属于公共类停车位、路内停车位,以及医院、学校、景点等公共设施类停车场提供的停车位,其余都是住宅类和商业类停车位。
停车位缺口巨大,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行政之手一方面干预了非公共类停车场的收费价格,导致停车场建设及运营的市场化程度远不够充分,压抑了社会资本投入的热情;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自身又没有以长远的战略眼光来考虑公共停车场的建设问题,只是一味靠挖掘道路资源来增加路边停车位,饮鸩止渴地解决短期停车问题,却不料既加剧了道路拥堵,又让中心城区停车场建设问题在延宕十年后几无纠错空间。
笔者查询到2013年底的一篇报道《广州或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建设公共停车场》,文章称,以前财政没有安排专项的资金用作停车场建设,现在财政部门认同对公共设施和场所的停车场应设专项资金,但这笔资金打算投入多少,目前还没有总体数据。那么,时隔一年半之后,有关方面能否回应一下,这件事后续进展如何?2014年、2015年广州公共财政到底有多少资金投入了公共停车场建设?还有之前舆论一直在苦苦追问的,广州路边咪表、内街内巷的停车收费中,又有多少真正用于公共停车场建设?
必须指出的是,长期以来,有关部门过于依赖使用价格杠杆干预停车场收费,一味要求新建住宅区提高停车位配置标准,却忽略了自身对于公共停车场的建设责任。在当前停车难问题越来越严峻的当下,有关部门应多做一些基础性的、建设性的工作,真正投入资金去做公共停车场的建设,完善城市交通配套设施,同时考虑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刺激社会资本对停车场的投入,让公众真正看到政府在建设停车场方面的规划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