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讯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笔者有幸走访了被称为“牡丹之父”的我国著名杰出画家邵仲杰老师,更为有幸的是随邵老参加了由成都市文联、成都市龙泉驿 区委宣传部、成都市新都区委宣传部、成都市新都区文广新局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梦、桃红龙泉驿、桂香溢新都”大型美术展。其画展以“中国梦”为主旋律, 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充分挖掘了当地本土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有深度、接地气、抒发出人民群众对袓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随邵老参加了开幕式 又观看画展,又和他一起在四川国防书画院、成都锦水书画院、邵仲节牡丹艺术研究院里,两天的访谈中和观看他创作中,已91高龄的他清晰的思路,祟高的境 界,神采奕奕的精神,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他祟高的思想境界和对艺术传播美好、传播正能量的认识令我十分佩服、十分敬仰这位慈祥的老人。
邵老的牡丹作为范本成为中国牡丹的重要教材,其作品被中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还有的被国家领导人作为礼物馈赠外宾;家乡还专门为其设立了个人“艺术 馆”……他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等亲切接见,被徐悲鸿夫人、现徐悲鸿艺术馆馆长廖静文赞为“妙笔凝趣,法古通今”,画界人称“中国近现代牡 丹之父”。历经坎坷的传奇人生
1926年4月,邵仲节出生在山西夏县张郭店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访谈中,他说:“10岁那年,我在中条山南庙由宋庆龄办的难民教养院就读,“七七事变”夏 县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中条山战役”时杀害了教养院很多老师和学生,我们那一批幸亏逃的早才幸免于难,日本人真是太坏了!”后来,为了抗日报效国家, 我们同龄中有很多同学参加了青年同盟军。当时我多么梦想上杭州美专学习美术呀,由于日本的侵略,影响了我的梦想,但我对美术的追求毅然是十分坚持。”
日本投降后,他走出了学校的大门,拿起了他心爱的画笔,从此走上了艺术道路,在运城师范就读时,南仁甫等河东书画名家给了他最好的启蒙,让他在画画的道路上迈出了稳健的步伐,在花鸟画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邵仲节在运城师范里因为出色的画技崭露头角。
1946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学校承担了政府赋予的一项任务——在运城中心区的钟楼上绘制一幅巨大的国民党领袖像,他凭借出色的画 技,漂亮的完成了任务。从此,他一鸣惊人。后来,由于出众的绘画才能,被国军调往西安,成为一名国民党文职上尉军官。身高一米八零的他穿上帅气的军官服, 却一点也没有想到,因为这一段历史,他付出了数十年的磨难。
他说:“49年3月我辞去了国民党给的职务,11月份四川绵阳解放,我到解放军军管处报道,一位军首长说:国民党给你上尉,我们共产党也给你个上尉。后来 就参加了老师培训。我说:我要求到一所公立学校教学。50年便到四川中学担任美术教师。然而,在那场政治运动中,因自己的“经历”便被戴上“历史反革命” 的帽子。课堂上一边教学,一边还要听着学生的谩骂。在操场走路时,忽然就会有学生冲上来踹上一脚。当不少被批斗者难以忍受侮辱而选择自杀时,我对他们说: 这是一场运动,政治风云不可阻挡,批斗者也是奉命行事,把他全当成一场演出,咱演的就被批斗的坏人吧!”谈话中他对那场受屈辱的经历不但没有怨言,还十分 的风趣。他说:“过去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站错了队伍,但自己只是一介画师,没有危害过人民,绝对罪不至死。我相信党和政府会还以公正,自己不能自杀,要好 好活下去。”
一次次批斗检讨和低头认错,他都以最谦虚诚恳的态度默默承受着,他被“请”进了学校堆放清扫工具的最破烂又低暗潮湿的房子里,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画笔。白天,他在批斗会上听着那充满攻击意味的所谓检举揭发,心里却在一心一意构思着自己的画。
有了这种超然,晚上,邵仲节拿起自己心爱的画笔,将白天构思好的画面尽情挥洒。他用画笔书写人生,书写心情,书写志向。
他说:“在批斗我的几年,因为要画全国万里山河一片红的宣传画,和写大标语、画伟人像需要,那时我画了很多毛主席像,其中最大一幅毛主席去安源长有八米, 非常的壮观!我常常因为被拉出去画画,才免去了一场场批斗。同事羡慕地对我说,你画画的时候也能为我们争取一份哪怕是提颜料桶的工作,以减少一些批斗。”
因为这份工作光荣又能给他带来好远,他对于手中的画笔更是充满了感激。又时站在地上或梯子上画画,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天长日久,他患上了严重的痔疮,然 而他仍然执着而感激着画画。夜籁人静的时候,他在学校那间最破的房子里画着。他想,画画救了我的命,画画就是我的命。邵老在谈话中多次提到“德高艺精,” 他说:“画画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道德品质,没有一个很好的感恩心情和良好的思想境界,其作品就不会好到那里,艺术追求的就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那年在 北京军事博物馆画展时,一位山西煤老板要出高价买他一幅作品,他说:“我还要在太原老年活动中心展览,卖了这幅画我对不起我们山西老乡。”因此婉言谢绝了 这位老板。
执着艺术的创新精神
邵老一生历经坎坷,但他热爱党、心向祖国痴心不改。平反昭雪后,他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把几十年的人生体悟和生活积累,把在洛阳、在菏泽写生时看到的牡丹全 部化作姹紫嫣红,凝于笔端,为祖国画,为人民画。他要把牡丹的富贵、牡丹的娇艳画出来,他要把最美的春色带给人间。
为了绘画,他到了痴迷的地步。他观察一只肥大的母鸡,看到觅食的那份悠闲,那份骄傲,便怦然心动。主攻花鸟画的他便在一边静静地看,回去后便一遍遍画。画到不满意时便再去观察。因此差点让鸡主人的阿婆把他当成偷鸡的。
他喜欢从生活中发现美,获得灵感。有一次,他目不转睛地盯着一个面容较好的女家在看,在构思,差点被人家当成流氓而挨一顿好打。就是在这忘我的痴迷中,他的画艺渐入佳境。在花鸟画中,他最喜欢牡丹,喜欢它的艳丽,喜欢它经历风霜雪雨,将最美的春光捧给人间的胸怀。
他说:“旧社会我们吃不饱穿不暖,又遭外敌侵略,我们根本没法谈平安说富贵,谁还有心思赏牡丹,那个家庭能挂牡丹画呀?当今时代,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 下,咱们国家強大了,社会平安和谐了,民族工业振兴了、经济繁荣了,只有牡丹的雍容华贵能表达出祖国的万千气象,我们老百姓家里才能非常自豪的挂上一幅形 容平安富贵的牡丹画。”因而他画出的牡丹大气逼真、五彩斑斓。
交谈中,他十分眷恋故乡,他说:“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嘛!我们的家乡是中华民族发祥地,历史上人才辈出,司马光、卫夫人、嫘祖、关公都是我们的自豪。在书 画上,现在咱们夏县有贾起家、谢良虎、卫天亮等那么一批人在书画艺术上很有成就,这与咱们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他们对艺术的热爱执着是分不开的。”他并几次谈 起家乡人要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他说:“光靠种粮食不行,要走特色农业、观光农业,要大力发展工副业,只有这样家乡人才能有钱花。”
他又风趣的说:“再不能有过去那种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的陈旧观念了。”他指着成都市区的高架桥和林立的楼房,非常激动而感慨的说:“咱们的国家发展多么厉害,多么強大呀,他小日本再敢像以前那样欺负咱们吗!”
他没有象某些画师影人那种消极避世的思想,故意的以表现低俗、丑陋、暗淡、贪穷来华众取宠赢人眼求,更不愿意描绘色彩暗淡的残叶败花,他说:“我就喜欢艳 丽的牡丹。一幅画包括你们拍的摄影作品,只要大多数老百姓喜欢看就是好作品。艺术就是要给人带来美好,让人看了愉悦、看后舒畅。”因此他画的牡丹昂首向 上,生机勃勃,让人看后精神振奋,激情澎湃。
我和他谈起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讲话时,邵老先生和我很有同感:“他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艺术积淀厚重,我们的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民族 在勤劳智慧发展中而产生的,所以才适合我们民族欣赏,才能鼓舞我们民族进步而生生不息。有些人偏要以一些离奇的东西来抬高自己,以怪异为美,以让人看不懂 为新,好像一幅画大多数人看不出美在那里,十个字老百姓一个也不识的字就是好作品,这个我不赞成!他十分信奉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文艺要百花 齐放,要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信奉习总书记文艺走基层、接地气,深入生活,符合民族审美等论述。他说,“笔墨当与时代行,要与时俱进,要用画笔绘出时代的风 采,写出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神韵。”他说:“文艺传播正能量的提法提的好!文艺就是要引领时代为时代进步服务。”
那年,他的牡丹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时候,参展的人们摩肩接踵,盛况空前。故宫画院的一位副院长看过他的画展后,紧紧握住他的手激动地说:“感谢你,你 为咱传统画派的花鸟画家争了气,长了精神!”改革开放后,中国文联在北京成立了牡丹研究会,邵老是副会长,先后搞了几次个人画展和以牡丹为主的巡回展,包 括93年第一次、二次中国画,三次在中国美术博物馆和洛阳的几次画展,是以牡丹为主和以传统的梅兰竹菊,被老百姓称作是:喜闻乐见教化人们的艺术精品。
邵老勤学不止,又诲人不倦。凡有志艺术、虚心求教者,他都有求必应,循循善此,毫无保留地示以真传。他还热心社会福利事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不断向 希望工程、贫困地区捐赠书画作品。得知故乡需要自己伸出一臂之力时,他果断地捐出自己多年呕心沥血创作的几十幅国画品,资助家乡建成了“仲节小学”。并每 年出资委托人为小学栽雪松、紫叶里、牡丹、月季花等花木。他说:“小学如同小学生一样,既然建起它,就要给以管理、浇灌、培养,让他健康地成长。”这是多 么祟高的思想境界呀!
名副其实的“牡丹之父”
牡丹的国色天香的美姿为历代画家所倾倒,应运而生的牡丹画艺术在中国花鸟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牡丹画艺术也在几千年传承中总结出不少成功的经验,画家要在这一传统题材上推陈出新并非易事。
在几十年艺术实践的道路上,邵老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艺术创新需要关于广闻博览、兼学并蓄,仅靠闭门苦练还不够,还要善于用心用脑。他潜心研 习历代大家有关牡丹艺术的宏论佳作,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注意吸收西画绘画技巧,坚持艺术上的传承创新,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特色,努力赋予牡丹画新的寓 意,探索新的表现技法,终于形成自己“典雅、秀婉、厚重”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
他在创作中探索突破传统牡丹画的程式局限,在用色上,重彩渲染牡丹的华贵亮丽。在用笔上,注意笔势的气脉连续,疏密结合,以厚重的色彩,粗壮的枝干表现 “国花”的豪放大气。构图上,一改常用的折枝花的表现形式,舍凋疏而取饱满。常采用整幅宣纸甚至几丈幅大画安排牡丹的布局,作画时也从不先勾草图,酝酿构 思于胸中,寄心迹于娴熟笔墨之上,揽盛世于万紫千红之中,胸有成竹,一气呵成。他在整体画面的把握上,着力于静态中追求动态的气势,以生动绚丽的画面给人 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大自然是艺术取之不竭的生命源泉。邵老认为,画牡丹如果不熟知牡丹的习性特征,单纯描摹名作,没有自己的第一手真情实感,作品也是缺乏艺术感染力的。为 此,他常去洛阳、菏泽等牡丹生长地采风外,还在自己家门口栽了几株,平时注意观察牡丹在晴雨露的气候变化中,花头的正、侧、扬、垂、藏的姿态各异。拟作美 女含羞、带笑、私语、斗俏时的情态。“随着时间和时令的推移,花朵、树叶的深浅、干、润也有变化。他还总结出“春观花、夏观叶、秋看枝、东看杆”的一套要 领,为后人观察牡丹、展现牡丹提供了新的思路。
“凡书画当观韵”。牡丹是花中之王,高雅艳丽、雍容华贵,画牡丹怎样才能避免“俗气”、“匠气”,或者形似而无神呢?他画牡丹,为了追求牡丹花的姿态、意 境和笔墨技巧的完美结合,总是将牡丹看作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美女和品冠群芳的花神、花仙。按照拟人的手法,把美女的体态、风姿融入笔端,绘其生动,显其 神韵。他还在注意从戏曲、音乐、舞蹈、摄影等姊妹艺术中获取创作灵感,探索和丰富新的表现形式,特别是从古典诗词中品味人与花共有的情感和意境。
古代诗词中有借花喻人的名句,他反其道而喻之,借人喻花。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在他的脑海里演变出栩栩如生的牡丹映像,产生心灵的交流与碰撞。心有所想, 笔随心动,下笔则自添几分气韵生动。比如,花的构图“犹抱琵琶半遮面”;花的妩媚“月移花影约重来”;花的张扬“皎如玉树临风前”;花的妖娆“楚腰纤细掌 中轻”;花的呼应“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还有花的惊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在创作中反复品味,真是有如身临其境, 画添多样情怀。他尝试用人性化、人格化的笔法创作牡丹画,注重花的灵魂和画的内涵,也是在形似中追求神韵,创作出一幅幅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来,他的牡丹名扬遐迩,墨迹尽染国内外。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各类画展,很多作品被中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多次应党和国家领导人邀请作 画,作品被国家领导人作为礼物馈赠外宾。1997年6月,原国务院总理李鹏在成都视察期间,对他的牡丹画,十分赞赏,特意将自己的传记签名赠送给他。 2011年8月,由中国文联牡丹书画艺术委员会主办的《邵仲节画展》上,原全国人大原委员长乔石、国防部长迟浩田分别邀请他到家做客,并对画展给予高度评 价。2007年8月14日,他应邀请到中南海作画,江泽民同志亲切接见并设宴款待他,还赞赏他是“天下绘国色天香第一大家。”
2010年,中国画报社将邵仲节列入《21世纪最具影响力大画家》画册,成为名副其实的“牡丹之父”。(姚中吉 杨福亮 梁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