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黑龙江西北部的龙镇说起来并不为大家所知,但就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作为北部第一重镇,这里见证了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血洒疆场的气概。
自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侵战东北后,有骨气的中国人纷纷组织起来,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39年抗日联军进行整编,分为三部分:一路 军在南满;二路军在吉林;三路军在北满。朝阳山就是三路军总指挥部所在地,也是中共北满省委的驻地。龙镇的抗日救亡斗争就是在三路军的指挥下开展起来的。
1934年,北安至黑河的铁路贯通以后,龙镇成为北黑铁路线上的重镇,被称为伪满国的“第二国防线”。四年后的秋天,日军对中国共产党在松花江下游的三江 平原地区建立的抗日游击队进行了疯狂“三江大讨伐”。为粉碎敌人的大讨伐,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北满抗联部队进行西征。为配合这次活动,中共北满省委派交 通员将密电码送给地下交通站,再转送给黑河、龙镇、绥化地区坚持武装斗争。《红灯记》描写的是以1938年东北抗日联军北满部队西征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 的故事。故事的发生地点就是在哈尔滨铁路局以北的铁路沿线--龙镇车站。
(《红灯记》中交通员跳车处,位于五大连池至龙镇区间63公里处。)
(红灯记文化广场正面)
一九四五年,八年抗战接近尾声,为了尽快地打败日本侵略者,帮助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苏联红军出兵东北,一支苏联部队来到了龙镇。在一次清除残敌 寇的行动中,日寇准备偷袭车站军事专列,一位年青的苏军上尉组织部队还击,不幸牺牲。为了纪念这位国际主义战士,龙镇的父老乡亲在八卦街(现龙镇剧院东 侧)建起了苏军烈士墓。
苏军烈士墓遗址位于龙镇村西南约1500米的苗圃内。陵园占地面积30平方米。碑高约6米,座北朝南,用红砖水泥砌成。在碑顶有一个铁制红色五角星。碑座长六米,宽六米,四周呈半坡形,碑身刻有“烈士纪念碑”文字,四周均为耕地。
如今,这座反映在抗日战争中友好邻邦对华支援的历史背景,体现中苏友好外交的“苏军烈士墓”保存完好。尽管无人知晓他的名字,但龙镇人民世世代代怀念他。 每当清明时节,总有少年儿童、各界人士来此祭奠,缅怀为中国抗战作出巨大贡献的苏联军队,悼念为捍卫世界和平而捐躯的苏军军官。中国有句古话:叶落归根, 魂归故里。烈士在此已长眠70年,龙镇人最希望的是有关部门能够让烈士遗骨回到自己的祖国。
(上图是龙镇车站干部职工、青年志愿者、中学的孩子们在苏联红军无名纪念碑前凭吊烈士。在反法西斯斗争中,龙镇沿线很多牺牲的中苏无名烈士长眠于此。虽然其中这些无名的苏联烈士永远无法魂归故里,但这里的人们永远怀念他们。世界的和平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在龙镇的光辉历史上,遍布着革命英烈的足迹。“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无数革命先烈,为着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为着龙镇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而英勇牺牲。对于革命英烈,我们这些后来人应永远铭记在心。”一位中学生的话道出了龙镇人的心声。
作者:绥化车务段 刘威 贾婷婷 付子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