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昌是万山区敖寨乡中华山村的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他在工作中真心实意帮群众解忧排难,《民情日志》这一小本本里记载的点点滴滴,透露了他对群众的真情真心。
关联事:群众的小事就是我的大事
“2015年6月22日,再次探访李啟凤家,感觉到家人都十分热情,脸上也时常露出笑容,不再那么消沉,一切都上正轨了。虽然不是很大的事情,但能帮上他们,看见他们那么高兴,我也十分高兴”这是杨应昌在笔记中如此写着。
李啟凤家住中华山村梅子溪组,两口子常年在外务工,由于家中有两个女儿,加之父母年老且长期生病,李啟凤决定在家发展,方便照顾家人,但苦于没有技术,一时又难以找到事,整天只有在家里抽着闷烟。
帮扶干部杨应昌知道后,多次到他家了解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后,制定了帮扶小计划。联系了食用菌发展基地,为他争取了一个工作岗位,离家近,干活的同时能照顾家庭。
当李啟凤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简直大吃一惊,没想到杨书记帮助他在“家”找到了工作,还能学一门手艺。看到一排排整齐的大棚坐落在家乡,不由得感慨:“家乡变化太大了,现在不仅有自己的产业,我还能就近上班,这多亏了杨书记,真是太感谢了。”
村民姚元桃,一直在外务工,但是父母年纪大了,就想回乡创业,既能挣钱又能照顾父母子女,但是由于不懂技术,没有发展思路,不知道该干什么,杨应昌在了解 他的想法后,积极帮助他探索创业之路,依托村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结合村的特点,鼓励他发展林下养鸡,通过驻村干部及他自己的努力,现在他养的鸡已达500 余只,年收入2万元以上。
关联事:帮村里的发展是我的责任
“村里要以合作社的形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我义不容辞要配合他们进村入户动员贫困户,看着中华山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开展运营并开始增收,我觉得一切辛苦都值。”日记里的字不错,但是流露出的感情很深。
中华山村自身自然资源较优势,有丰富的水资源、适合的温度,形成了发展食用菌的先天条件。杨应昌在与村支两委共同探讨发展计划中,探索出把村集体经济发展 项目资金与扶贫资金打捆发展食用菌基地的新路子,他深知村民的支持、拥护和参与程度,是决定走新路成败的关键,便多次和村支两委碰头,商量发展计划,通过 广泛宣传,使扶贫政策家喻户晓,深入民心。渐渐地,懂得政策的人越来越多,理解和支持的人越来越多,扶贫项目实施也就顺利得多了。在大家的努力下,中华山 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成立了,该合作社总资金130万元,采取群众入股的方式带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在年底进行分红,预计年产生经济效益约350万元。
“精准扶贫工程涉及面广,如建档立卡村选定,精准确定贫困户,再如架桥、修路、发展产业、雨露计划等,这些事情如果不能给群众一个明白,就无法让工作有序推进。”精准扶贫是记在杨应昌的小本本里提得最多的一个话题。
为做好精神扶贫工作,杨应昌积极邀请一些老党员,老村干加入阳光村务队伍,协同村务监督委工作,让群众及时了解“精准扶贫”工程建设的动态和进程,把各项 敏感问题公开上墙,让群众心里亮堂。对精准扶贫工程建设涉及的重大事项,充分尊重党员、群众的意见,采取事前公示,事后公开的方式,保障广大村民对“精准 扶贫”工程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增强主体地位,激发主体热情。
“小胜在智,大胜在德”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敖寨乡的精准扶贫工作更是如火如荼,杨应昌始终坚守一线岗位,用不怕苦、不怕累的真实表现感动了群众,他的扶贫 日志里还记录了许多事迹,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惠民政策给贫困山区带来的种种好处。(金婉秋 杨柳青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