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内容

万山区“345”模式建好用好“新市民·追梦桥”

时间:2020-05-22 21:50 点击:

本站讯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充分发挥群团部门组织优势,通过坚持三方联动、建好四个载体、组建五好队伍、突出六个带动,全力服务搬迁点群众、青少年、儿童等群体,搭“五桥”建“五家”,让“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发挥实效、深入人心,成为提升群众幸福感,助推脱贫的有效载体。

坚持三方联动 强化制度保障

一是积极对接上级部门。团区委及时启动部署,选派了14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到搬迁点开展服务工作,并及时组织开展培训会2次,切实增强服务安置点水平。团市委定期深入开展调研指导,实地查看“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开展情况并听取汇报,切实发挥指挥棒作用,助推“新市民·追梦桥”工程落地落实落细。目前,全区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均已挂牌设立“新市民·追梦桥”工青妇工作站。二是及时联系相关部门。整合工会、妇联力量,每周召集召开工作例会,总结工作成效、存在的困难、不足,共同商讨、及时调整部署下一步工作计划,按照阵地共建、资源共享、队伍共用的原则,配强队伍建设,各派专人到点进行集中办公,便于面对面服务搬迁群众,共同创建“新市民·追梦桥”联合服务品牌。三是主动融入街道社区。制定团区委干部联系安置点制度,每人挂帮一个安置点,每周到点上召集街道、社区团组织负责人,召开碰头会,听取“新市民·追梦桥”工作推进情况,就“搭五桥、建五家”全力服务安置点青少年工作进行总结、商讨,安排部署下周工作计划,形成上下联动、协调统一工作格局。

建好四个载体 强化青年服务

一是建好数字文化空间,拓展交流阵地。与苏州高新区对口协作,现已建成旺家花园社区安置点移动公共数字文化空间,向搬迁社区居民免费开放,数字文化空间包含儿童游乐区、微型展示区、科普宣传区、图书阅读区、户外休闲区等,充分展示数字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为安置点居民拓展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素养提供了具有别样体验感的特色平台。数字文化空间管理与维护以社区志愿力量为主力,有效保障使用规范化。

二是建好流动少年宫,丰富课外生活。为丰富搬迁社区孩子的学习生活,引导儿童求知天性,组织、协办主题丰富的“流动少年宫”活动。团区委、区妇联积极对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城区小学生为搬迁点儿童赠送礼物、举行拔河比赛等活动,搭建友谊桥梁。为培养社区学生勤于读书、热爱求知的好习惯,营造“书香社区”的良好文化氛围,联合区文体广电旅游局等部门在各搬迁安置点举办“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安置点志愿者的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为社区孩子带去知识与欢乐的盛宴。

三是建好“爱心托管班”,解决看护难题。以旺家花园社区安置点为示范,在“四点半课堂”的基础上,协助社区微工厂为员工提供零距离贴心服务。配合教育部门在微工厂就近搭建“爱心托管班”,针对微工厂员工家庭孩子全天开放,对学生进行课业、艺术等方面的辅导。目前,有学生20余名,由春晖企业专聘幼教专业教师1名与西部计划志愿者2名共同托管,为员工解决放学后孩子无人照看的难题,消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四是建好专业志愿队伍,维护群众权益。在旺家社区安置点,由团区委牵头,组建起一支由教育、人社、医疗、消防、司法等部门组成的8人志愿服务队,建立收集反应青少年群众诉求常态化机制,同步为社区青少年提供就学、就医、就业、法律、消防等方面专业化志愿服务,保障社区群众自身权益,搭起“平安桥”。并根据工作实际,灵活调整服务内容,全力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助力基层织密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联合区人民医院、区妇联组建健康扶贫义诊服务队,将医疗资源送到搬迁群众家门口;汇集志愿力量“送教上门”,实现“停课不停学”;利用“国家安全教育日”进行12355普法宣传,提供法律援助,畅通安置点青少年权益侵害诉求渠道,通过成立志愿服务队,做到及时回应并落实搬迁群众需求的每一个细节,解答了搬迁群众心中的疑惑,为搬迁群众提供高质量服务。

组建五好队伍 强化作用发挥

一是搭建“感恩桥”,组建“品行好”青年队伍。依托安置点阵地,开展“青年讲师团”进安置点,围绕扶贫政策、感恩励志故事、先进典型事迹等进行宣讲;邀请劳动模范开展“劳模上讲堂”系列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选树安置点“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共青团员”“优秀青年志愿者”、“三·八红旗手”等先进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安置点青少年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当好锤炼品德修为的先锋队,组建“品行好”青年队伍,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领安置点青年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二是搭建“致富桥”,组建“技能好”青年队伍。群团部门积极牵线搭桥,助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联合多部门在安置点举行劳动技能培训班,景航服装厂、广益服装厂等扶贫微工厂180余名职工分两批参加了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开展微视频制作厂手机拍摄微视频培训专场、“领头雁·向黔进”春晖骨干代表线上培训,同时,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和培训学校,开展电工电焊、厨师、家政、蜡染刺绣等岗前职业技能培训,学习掌握新技能,组建一支“技能好”青年队伍,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增收。

三是搭建“连心桥”,组建“口碑好”队伍。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优势,积极整合资源,定期入户走访,了解群众、青少年需求、困难,实行台账式管理,对符合条件的安置点困难群众,及时建档并开展生活、助学和医疗等救助;建立工会爱心超市,让安置点群众获得便利与实惠;开展“温暖孤儿”走访慰问、“大手拉小手·共度愉快假期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开展助学圆梦、“希望工程·陪伴行动”、“四点半课堂”、“微工厂“爱心托管班”爱心陪伴活动;“新市民·追梦桥”义诊、义剪、“庆五一·圆追梦等志愿服务活动,为搬迁群众提供面对面的暖心服务,共建美好家园。

四是搭建“平安桥”,组建“管理好”队伍。按照“街道党工委+迁出地工作组+社区党组织+楼栋长+志愿者”管理模式,定期入户走访,确保每一栋楼有人管,每一户有人包,用好“新市民·追梦桥”服务站、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台、青年之家、劳动纠纷调解室等阵地,开展法治宣传、法律援助、情绪疏导、矛盾调解、疏心行动,提升搬迁群众学法、知法、懂法、用法、守法意识,帮助搬迁群众释疑解惑、增强法律知识。成立社区综治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联合司法、教育等部门组成社区法律维权志愿服务队,为居民提供免费法律援助和普法宣传,增强搬迁点群众维权意识,共建美好幸福生活。

五是搭建“融合桥”,组建“服务好”队伍。团区委积极行动,联合工会、妇联,充分利用节日期间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送春联、包饺子、送粽子、猜灯谜、安全小知识抢答等,丰富搬迁群众文化生活,拉近群众之间感情;开展“展家庭美德﹒树良好家风”、爱国主义和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引导搬迁群众破除陈规陋习,提升精神风貌;建立新市民“追梦”书屋,开展小桔灯”亲子阅读,引导搬迁群众自觉学习,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增长知识,丰富了群众文化精神生活,推动了搬迁群众快速融入城市新生活,实现了从农民向新市民的转变。

突出六个带动 强化影响力

一是带动青年创业,共建创新社区。通过摸排走访,了解社区青年就业创业意愿和技能培训需求,建立创业就业需求库,同步强化“青扶贷”等各类创业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帮助小微企业在特殊时期渡过难关,助力其顺利复工复产,并适时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创业安全感,让创业青年进得来、留得住,从而吸引本地人才回流,催化“雁归效应”。以旺家社区人工智能产业扶贫孵化空间为示范点,鼓励青年探索科技扶贫新模式,帮助社区青年实现从有收入到提收入,从稳就业到能创业。截至目前,有42户搬迁户通过开办餐饮、超市、小卖部、美发等实现创业,带动就业170余人。

二是带动精准就业,共建希望社区。挂牌成立搬迁社区安置点“新市民·追梦桥”服务站,为搬迁群众打造出家门口的“自学小课堂”。与就业局、社区等单位对接合作,利用“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就业活动进行统筹安排,持续开展培训、帮助企业招聘。在旺家社区微工厂举办劳动技能培训班,使景航服装厂、广益服装有限公司的几百名员工得到劳动技能培训,获得可持续就业能力。通过线下走访与线上联系,构建搬迁群众大数据平台,织密就业创业信息网。详细记录每一位已入住的搬迁群众就业情况、就业能力及就业需求,对接企业用工需求精准筛选。为帮助搬迁群众就业,共联合举办就业招聘、培训会7场次,帮助社区300余名群众就业。目前,旺家社区搬迁群众已保障每户家庭有1人就业。

三是带动家庭融入,共建温情社区。着眼搬迁居民的社区融入隐性需求,在元旦、春节、“五一”劳动节等节点,为居民送春联,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包饺子比赛等活动,体验邻里交往新方式,逐步适应搬迁社区新生活,以邻里情融化陌生感。为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团区委联系本地义剪志愿服务队,为搬迁社区居民提供爱心义剪服务。由妇联牵头,摸排全区安置点妇女儿童情况,组织“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定期深入西南商贸城、观山雅居、城南驿等安置点的孤儿家庭,为缺少亲情关爱的孩子送去温暖,包括赠送学习生活用品及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成长引导等。此外,区总工会积极开展工会会员卡宣传活动,扩大宣传惠民服务,增强居民对工会组织的认识。

四是带动移风易俗,共建文明社区。充分利用植树节、清明节、“世界地球日”“爱国卫生运动月”“世界读书日”等标志性节日在搬迁社区开展主题活动,进行公共卫生、垃圾分类、优秀传统文化等的宣传,倡导文明行动,潜移默化地引导搬迁居民破除陈规陋习,简办婚丧嫁娶,减少早婚早育,重视子女教育,树立健康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五是带动参与热情,共建活力社区。为给搬迁社区青少年提供优质的素养教育服务,团区委联合上海真爱梦想基金会、铜仁市源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贵苑社区成立贵州首家社区梦想中心,进行专业培训,将教育实践延伸到社区和家庭。系统掌握各安置点少先队员分布情况,成立旺家花园社区少工委,细化辅导员的分管领域和职责,协同少先队工作者,创新适合少先队员成长特点的活动新模式,推动少先队蓬勃发展。同时,吸收青年大学生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伍,鼓励其以搬迁社区为社会实践阵地,利用假期充分发光发热,贡献青春力量。

六是带动社区治理,共建和谐社区。按照“青年在哪里,团组织就建在哪里”的工作思路,成立社区非公企业团支部,齐聚团员青年,鼓励其参与社区治理。长期联系社区青年大学生,建立微信交流群,适时开展面对面交流会,听取社区建设的好建议。另外,区妇联充分发挥联系社区妇女群众的优势,以妇女代表联系妇女群众,扩充巾帼志愿者队伍。及时了解安置点妇女儿童所需所求,通过线下入户走访,形成人员信息台账。并建立线上互动交流群,鼓励人人勇于表达诉求,勤于贡献观点。(万山区团区委)

责任编辑:贞观大帝

相关文章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刊登广告 | 招贤纳士 | 人员查询 | 投诉建议 | 联系我们 | 申请记者
  • 中国焦点新闻网(http://www.jdxww.cc) © 2012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中国焦点新闻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
    新闻投稿或提供线索邮箱:zgjdxw@sohu.com QQ留言:905491912
    本站北京热线电话:(010) 60204100 监督电话:18686909055
    Power by DedeCms
  • 互联网备案许可证:京ICP备12017413号